许多人都以为酸奶是一种饮料、冷饮或零食甜点,这真是大错而特错了。真正的酸奶是用牛奶添加7%白糖和乳酸菌发酵剂制成的,完全不添加水分,甚至在原料奶质量不佳时,还要额外添加奶粉或炼乳来增加蛋白质。所以,酸奶的营养成份丝毫不逊于牛奶,在许多方面比牛奶还更胜一筹!
测定证明,与原料牛奶相比,酸奶中的许多维生素含量都有所上升,如叶酸、维生素B12等,钙和磷等矿物质也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。许多人不喝牛奶是因为不能消化其中的乳糖,而酸奶中的乳糖已经部分被转变为乳酸,喝牛奶不舒服的人也可以放心地饮用。
经过乳酸菌的发酵作用,牛奶蛋白质被分解成许多碎片,其中有一些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成分和抗菌成分。乳酸菌本身也是有益菌,它能够在肠道中抑制有害微生物,激活肠道免疫细胞,减少宝宝患胃肠道感染的机会。此外,酸奶还能提高宝宝的消化吸收功能,促进食欲,改善排泄功能。可以说,酸奶的好处是数也数不完的。
许多宝宝不喜欢牛奶,却对酸奶情有独钟,父母一定要鼓励这个好习惯。实际上,无论宝宝是否喜欢喝牛奶,培养她或他爱喝酸奶都将使孩子受益终生。冬天喝酸奶有点凉,可以先从冰箱中取出,在室温下放一两个小时之后再给孩子喝。
酸奶中的乳酸菌有抑制杂菌的作用,可以在4℃下存放2周以上。如果储存后有点酸不必介意,只是乳酸菌的发酵有点“过头”而已,不妨碍健康。如果酸奶中生出霉斑,或闻到酒味、异味,才是被污染的迹象,那就一定不要喝了。
尽管如此,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,饮食过热和食道癌等多种消化道疾病息息相关。这是因为人的食道壁是由黏膜组成的,非常娇嫩,只能耐受50—60℃的食物,超过这个温度,食道的黏膜就会被烫伤。过烫的食物温度在70—80℃左右,像刚沏好的茶水,温度可达80—90℃,很容易烫伤食道壁。如果经常吃烫的食物,黏膜损伤尚未修复又受到烫伤,可形成浅表溃疡。反复地烫伤、修复,就会引起黏膜质的变化,进一步发展变成肿瘤。
中医也不主张饮食过热。在消化道内,食物的消化过程适宜在接近体温的温度下进行。过热的食物会导致气血过度活跃,胃肠道血管扩张,对肠胃产生刺激。
因此,最合适的食物温度是“不凉也不热”。许多家长在给小宝宝喂饭时,都会吹至微温后再喂,其实,这个温度对成人来说同样是最合适的。用嘴唇感觉有一点点温,也不烫口,就是最适宜的。同样,人们在饮水时也应该讲究温度。日常最好饮用温水,水温在18—45℃之间。过烫的水不仅会损伤牙齿的珐琅质,还会强烈刺激咽喉、消化道和胃黏膜。即使在冬天,喝的水也不宜超过50℃。如果实在怕冷,可以多吃些姜、胡椒、肉桂、辣椒等有“产热”作用的食物,既不会损伤食道,还有额外的保健功效。